1月15日,本版刊发了“接续奋斗 支持乡村振兴再出发”主题策划,读者纷纷来信或留言,表达对“支持乡村振兴”的关注以及思考,开展了积极深入的探讨。本期回音壁,我们选取部分观点,共同交流。
——编者
支持乡村振兴,要在建立强有力的战斗堡垒上下功夫,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,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务工作者,探索建立“党小组+村民小组”的工作模式,在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上发力,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,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、优化乡村生态环境,助推乡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。
——江西上饶市局(公司) 程艺然
在开发与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,必须保持地方特色、避免乡村环境遭侵蚀,建议按照“一村一策”提前对乡村发展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,通过划定生活居住、基本农田、产业开发区域等机制,严格保护乡村自然资源。另外,还要特别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,应该明令禁止在开发过程中破坏、拆除具有明显乡土文化特征的建筑设施,并通过修缮保护继续提高其文化价值。
——四川南江县局(分公司)派驻高桥镇土门村第一书记 赵志兵
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需要着眼长远,系统谋划,协同推进。推进乡村振兴,应全面激发农民内生动力,要加强乡村社会建设,通过土地规模经营、发展集体经济等路径,增加个体农民之间的联结,提升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、归属感和发展信心,建设一个个有生机、有活力、有希望的乡村社会共同体。
——江苏灌南县局(分公司)潘丹丹
推进乡村振兴,要切实推动农民观念实现从“被动扶”到“主动兴”的转变。具体来说,就是让农民主动依靠自己的双手致富,当然,适当的帮扶和引导必不可少,比如引进懂科技、懂管理、懂市场、懂法律的人才,并结合各地实际找到最适合当地情况的方法,形成富有特色的乡村文化,运用市场化的手段,做好“文化+旅游”“文化+市场”“文化+产品”等产业。
——浙江东阳市局(分公司) 徐朝阳
实现乡村振兴,要全力夯实乡村生态宜居基础,秉持“保护自然、顺应自然、敬畏自然”的理念,改善村容村貌、完善基础设施、推广清洁能源,增强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归属感、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在此基础上,因地制宜,依托各地独有的人文、自然资源,借助“生态+旅游”“生态+康养”“生态+文娱”等模式,实现“绿色资源”产业化,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型、生态自然型特色田园乡村,让群众安居乐业。
——安徽宿州市局(公司) 张璐璐
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治理。提升治理效能,需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,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。一是强化科技支撑,推进乡村治理智能化,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架构、运行机制、工作流程智能化再造,开发数字乡村可视化系统,实时掌握农村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变化,推动“互联网+社区”向农村延伸,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,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;二是借鉴网格化治理的经验,以网格化治理推进乡村治理精细化,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。
——天昌公司天昌复烤厂 王珂
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首先,要保持政策稳定连续,持续用劲抓好项目、资金投入和管理。其次,要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兴旺,立足帮扶村产业特色,优化措施,在完善基础设施上持续用力,夯实产业发展基础;在推动产业现代化上持续用力,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,加强产业技术培训,引导村民通过标准化种植和科学管理提升产品质量,带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再次,深化与专业合作社、电商平台等的合作,开展新销售业态培训,拓宽产品销售渠道,促进农民持续增收。
——广东梅州市局(公司) 朱春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