惹巴拉位于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的洗车河与靛房河交汇处,北距龙山县城75公里。
在这里,洗车河与靛房河交汇后形成了捞车河。捞车河畔,古木参天;吊脚木楼,鳞次栉比,掩映在苍翠葱茏之中,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。原生的自然生态、原生的民族文化与原貌的历史遗存在空间上和谐统一,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卷。
走进惹巴拉,放眼望去,错落有致的民居最为打眼,村里无一栋现代建筑,留存着清一色的木质吊脚楼、转角楼等。惹巴拉土家风雨桥始建于1875年,因毁于水患,近年重修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土家冲天楼,以其独特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艺,成为土家族建筑的范本和“活化石”。
这里民族风情浓郁,民族文化底蕴厚重。土家织锦是土家族传统的织造工艺,当地曾出现过“女勤始织、户多机声”的繁荣景象。另外,这里还保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如“土家摆手舞”“茅古斯舞”“打溜子”“咚咚喹”等。
静谧祥和的古村、古道热肠的民风、原汁原味的文化,凝成一幅古风盎然的风俗画。
咚咚喹亦称“呆呆哩”,土家语称“早古得”,土家族单簧竖吹乐器。咚咚喹制作虽然简单,却能吹出欢快清脆的旋律,深受土家族妇女、儿童的喜爱。咚咚喹可独奏或重奏,经常两支在一起对奏,音色明亮,曲调轻快活泼,流行于湖南龙山、桑植、保靖、永顺和湖北来凤、鹤峰等地,传统乐曲有《耍调》《赶集》《布涅咚》《慢巴涅咚》《拉帕克》《乃约乃》等。 余全明摄 (湖北来凤县局)

惹巴拉土家风雨桥成“Y”字形,连接邻近的3个自然村落,全长288.8米,为石木结构,桥高5层,飞檐翘角,气势恢宏。 余全明摄

打溜子风格古朴,节奏鲜明,旋律优美,曲调多变,被称为“土家族的交响乐”。由溜子锣、头钹、二钹、马锣组成的打溜子乐队,能将各类乐器的技巧融于一体,并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演奏技艺,一般由3或4人合奏演出,故有“三人溜子”“四人溜子”之分。“五人溜子”是后来引进唢呐而形成的,吹打结合,更能增添喜庆、欢乐的气氛。 余全明摄

编织西兰卡普,以红、蓝、白等色棉线为经,各色丝、棉、毛线作纬,用牛骨手工挑织,采用“通经断纬”工艺,色彩丰富、朴实典雅。 叶星箭摄 (重庆黔江区局)

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,土家语称为“古司拨铺”,大意即“浑身长毛的打猎人”,被认为是中国舞蹈和戏剧的源头和“活化石”。从服饰、道具到表演形式、表演内容,茅古斯舞真实地再现了父系社会到五代时期土家人的渔猎、农耕及婚姻习俗情况。2006年,茅古斯舞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余全明摄

西兰卡普,即土家织锦,已有数千年历史。西兰卡普是从土家人的历史文化中衍生出来的,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民族先进的文化因素,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的民族文化,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 叶星箭摄

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,打溜子独特的组合、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,具有极强的代表性,不仅能为民族学、社会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材料,也可作为音色旋律研究的原生性文化标本之一。 欧建安摄 (湖南花垣县局) |